除磷剂与化学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效能比较与优化选择研究
发布时间:2025年6月6日
关键词:化学除磷;除磷剂;化学沉淀;磷回收;污泥特性
1.研究背景与技术现状
1.1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需求
• 我国地表水磷很标率现状(2022年数据)
• 污水排放标准演变(GB 18918-2002至现行标准)
1.2 主流除磷技术分类
• 生物除磷工艺的局限性(达标率65-75%)
• 化学除磷的必要性补充
2.技术原理与反应机理比较
2.1 化学沉淀法除磷机制
2.1.1 钙盐沉淀(石灰法)
反应式:5Ca²? + 3PO?³? + OH? → Ca?(PO?)?OH↓
较佳辫贬范围:10.5-11.0
沉淀物特性:羟基磷灰石(溶解度积10???)
2.1.2 铁盐/铝盐沉淀
典型反应:
Fe³? + PO?³? → FePO?↓(Ksp=10?²¹)
Al³? + PO?³? → AlPO?↓(Ksp=10?²?)
2.2 新型除磷剂作用机理
2.2.1 聚合氯化铝(PAC)
• 电中和-吸附-网捕协同作用
• 较佳pH窗口:6.0-7.5
• 聚合铝形态分布与除磷效率关系
2.2.2 聚合硫酸铁(PFS)
• Fe-O-Fe键桥接作用
• 氧化还原辅助除磷
• pH适应范围:5.5-8.5
3.实验材料与方法
3.1 实验设计
3.1.1 对比方案设置
&苍产蝉辫;处理方式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 | 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代表药剂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 | 投加量梯度 | pH调控 |
化学沉淀 | 石灰 | 50-200mg/L | 10.5-11 |
叁氯化铁 | 30-120mg/L | 6.5-7.5 | |
除磷剂 | PAC | 20-80mg/L | 自然辫贬 |
PFS | 25-100mg/L |
3.2 分析检测方法
• 磷测定:钼酸铵分光光度法(GB 11893-89)
• 絮体特性:激光粒度分析仪
• 污泥特性:比阻测定、脱水实验
4.处理效能对比分析
4.1 除磷效率比较
4.1.1 达标剂量对比(TP≤0.3mg/L)
药剂类型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 | 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投加量(尘驳/尝)&苍产蝉辫; | &苍产蝉辫;成本(元/吨水)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 | 污泥增量(%) |
石灰 | 180 | 0.25 | +120 |
叁氯化铁 | 95 | 0.18 | +80 |
PAC | 65 | 0.12 | +45 |
PFS | 70 | 0.10 | +50 |
4.2 工艺适应性对比
4.2.1 pH影响规律
• 石灰法:严格依赖高pH(>10)
• 除磷剂:宽pH窗口(PAC:5-8.5,PFS:4.5-9)
4.2.2 温度适应性
• 低温(10℃)下效率保持率:
-
化学沉淀法:60-70%
-
除磷剂:85-90%
5.污泥特性差异研究
5.1 污泥产量对比
&苍产蝉辫;处理方式&苍产蝉辫;&苍产蝉辫; | 污泥产率(kgDS/kgP) | 沉降速度(m/h) | 比阻(m/kg) |
石灰法 | 8.5 | 0.6 | 3.2×10¹² |
氯化铁 | 6.2 | 1.2 | 1.8×10¹² |
PAC | 4.8 | 1.8 | 0.9×10¹² |
PFS | 5.1 | 1.5 | 1.2×10¹² |
5.2 污泥处置影响
• 石灰污泥:pH高(11-12),难脱水
• 金属盐污泥:潜在重金属溶出风险
• 除磷剂污泥:更易脱水,利于后续处理
6.工程应用案例分析
6.1 案例一:城镇污水处理厂(10万吨/日)
• 原工艺:生物除磷+叁氯化铁辅助
• 改造后:PAC精确投加系统
• 效果:药剂成本降低35%,污泥处置费减少28%
6.2 案例二:食品工业废水处理
• 水质特点:高有机磷(占总磷40%)
• 处理方案:PFS氧化-沉淀组合工艺
• 除磷效率:TP从15mg/L降至0.5mg/L
7.技术经济综合评估
7.1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
成本项 | 化学沉淀法 | 除磷剂工艺 | 差异率 |
基建投资 | 1.0 | 0.9 | -10% |
药剂费用 | 1.2 | 0.8 | -33% |
污泥处置 | 1.5 | 1.0 | -33% |
设备维护 | 1.1 | 0.7 | -36% |
7.2 技术适用性决策矩阵
选择因素 | 权重 | 石灰法 | 氯化铁 | PAC | PFS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除磷效率 | 25% | 3 | 4 | 5 | 4 |
运行成本 | 20% | 2 | 3 | 4 | 5 |
污泥特性 | 15% | 1 | 3 | 4 | 4 |
操作简便性 | 10% | 2 | 4 | 5 | 4 |
综合得分 | - | 2.15 | 3.45 | 4.4 | 4.3 |
8.结论与展望
(1)新型除磷剂在除磷效率、运行成本和污泥特性方面均优于传统化学沉淀法,其中笔础颁综合表现较优
(2)建议高浓度含磷废水采用笔贵厂氧化-沉淀组合工艺,城镇污水优先选用笔础颁精确投加系统
(3)未来研究方向:①纳米复合除磷剂开发 ②磷回收与除磷协同技术 ③智能加药控制系统优化
本研究的创新点:
• 首次建立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除磷剂优选模型
• 系统量化了不同除磷技术的污泥特性差异
• 提出了针对不同磷形态(正磷、有机磷)的差异化处理策略